近日
鹤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
成功开展首例“左心耳封堵术”。
在优化房颤患者生命质量的同时,
实现结构性心脏病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!
提起“房颤”,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。这是指心房各部位呈现出一种快速而紊乱的颤动,血液容易在左心耳内滞留,形成血栓,一旦血栓脱离左心耳进入血管中,很有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,堵塞脑部血管导致中风。因此,房颤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,但部分患者服用抗凝药物之后容易出现皮肤淤青、鼻出血、胃肠道出血甚至脑出血等情况。

在面对出血与血栓两者风险并存的患者时,“左心耳封堵术”为房颤患者提供了一个预防中风、改善生活质量的新选择。
74岁的李伯有高血压病史,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不适,到我院检查诊断为持续性房颤。虽然李伯一直都坚持服用口服抗凝药治疗,但还是在1个月前发生急性脑梗死,经我院救治后病情好转。

心血管内科邹祎主任组织科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深入全面讨论,认为该患者心源性脑卒中明确,再次卒中的风险高。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,决定为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手术,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的问题。
经过完善的检查及全面的术前准备,由心内科邹祎主任领衔周祖勇主任医师、周寿争副主任医师、蔡泽荫副主任医师专家团队,在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开展手术。经右股静脉穿刺,将左心耳封堵输送鞘管送至左心房,进行术中左心耳造影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术者密切配合,将封堵器通过输送鞘管定位到左心耳,精准释放,术后造影显示封堵完全。

左心耳封堵术能有效防止左心耳血栓掉落,从血栓来源的源头上防止房颤致残致死类卒中的发生。作为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代替手段,左心耳封堵术更是消除了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,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。例如患者在封堵器完成内皮化后,只需服用阿司匹林等“单抗“药物治疗,免去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和高昂的经济负担,也避免了抗凝药物需要经常性监测的麻烦。

这是鹤山地区首位应用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患者,该四级手术的成功开展,标志着鹤山市人民医院在心脏介入领域再次实现新的突破,也意味着在心房颤动治疗策略和技术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,推动我院胸痛中心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。